新闻中心
服务中心

河南道本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371-55555068 1563847773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中州大道天伦路龙都汇大厦A座7层道本教育

创办人专访
【未来教育家】陈鹏宇:教育者要先活出自己
发布日期:2024-04-16 10:27:30   浏览量:
有两件事情比教育孩子本身重要百倍:一是让更多父母自我成长,从而影响、教育孩子;二是为教师的精神成长提供最大力的支持,让更多教师能够活出自身的生命状态,展现最强的生命动力,洋溢出“为人师表”的正能量。

如今,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很多教师经常用训练、教导、教训的方式与学生相处,而缺少对学生的真教育。

其实,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个自我不断修正的过程,教育者活出自己的生命品质从而影响和感染到学生,也活出属于他的生命的精彩,这就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第一环境”的真义。

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教师如何突破现状、逾越瓶颈?教师如何了悟教育真相?如何避免为学生家庭的错误买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研究者、道本教育创始人陈鹏宇。
\什么是教育的真相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位民间教育研究者,您是如何看待教育的?您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陈鹏宇:关于教育,蔡元培说得很确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教育就是要以道为本,遵循规律,顺其势而为,自然而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都应该拥有他特有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就要定下心来,了解孩子、发现孩子。作为教育者,以多长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这将决定教育的品质。教育就是要让被教育者能够看到成长的真相,自发启动内在的动力,为自我负责,为生命负责。
\

教育不是一件着急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个人静下来看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育者要做的事就是先活出自己,再去教育启发别人;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想要真正做好教育,就需要我们反思教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了悟教育真相,从而增长教育智慧。

如果教育者本身的生命状态是压抑的、内收的,他是根本不可能提升孩子的生命能量与状态的,是根本无法助力孩子成长的。我认为,当今教育有两件事情比教育孩子本身重要百倍:一是让更多父母自我成长,从而影响、教育孩子;二是为教师的精神成长提供最大力的支持,让更多教师能够活出自身的生命状态,展现最强的生命动力,洋溢出“为人师表”的正能量。

如何教育好孩子应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当今的教育却本末倒置,一些教师拼命抓教学,却不知教育方式早已扭曲,自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教育者只有做好了教育,管理才会变得轻松,教学成绩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教育规律的追寻。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成长密码,可鲜有教育者有耐心和智慧了解孩子的独特,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特别是在生命的初期,就会允许父母的“教导”进入自己的生命。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在情绪冲击之下的“教训”行为,就会加剧孩子的恐惧,令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观、直感和直觉,而是根据父母的信念和价值观做出人生的选择。这些心灵空间被父母挤占的孩子,在学校会轻易被老师侵占,走向社会会轻易被专家和老板侵占,而唯独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


花是需要“浇”的,当你不知道花需要怎么浇时,你知道浇花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浇,浇死它的可能性就越大;孩子是需要“教”的,当你不知道孩子需要你怎么教时,你知道教孩子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教,教出问题的几率就越高。教育者都很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何教?谁来教?教什么?何时教?何为教?这五个问题哪一个都比“怎么教”重要,哪一个没搞明白,再好的方法都可能是教育伤害。

教育是一棵大树: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一个孩子只有在家庭得到充分的滋养,孩子内心才会充满力量;家庭是让孩子成“人”的地方,学校是让孩子成“才”的地方,家校合力,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才”。

一个得到家庭充分滋养的孩子,就会在学校茁壮成长,进入社会就能够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最终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一场生命的引领

中国教师报:“教”的字面意思是孝的文化,您怎么看待?您是如何理解“教”的,您认为什么才是“教”?

陈鹏宇:“一阴一阳之谓道”。教育孩子“严”就是阳的一面,“宽”就是阴的一面。可是教育不应偏执地执着于哪一面,而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严,什么时候该宽,这就是智慧。每位教育者都要知道,我们要学习的不光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从而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该做什么,这是关于“道”的学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人自我成长、自我修正的过程;亲子教育就是家长自我成长、活出自己生命精彩的过程。

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真正的教育无需多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活出自己品质的最好验证就是行“孝”,父母履行孝道就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如今依然需要,不过最终都会归结于父母个人的成长上。因此,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道理的说教、行为的掌控,而是一场生命的引领。

 

教师在为学生家庭错误买单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教师受到学生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您曾在讲座中指出,这是教师在为学生家庭的错误买单。您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如何避免为学生家庭的错误买单?

陈鹏宇:众所周知,影响一个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因素有三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不一样,孩子越小的时候,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大。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和社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取决于这个孩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

家庭塑造人,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老是被父母打,这个孩子到了学校就会打别人,因为他在家里被这样暴力地对待过。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个放大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的场所。

孩子在家里被错误教养,在学校就会有各种不良表现,教师如果没有通过“家长学校”来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而是一味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就会为家庭的错误买单,很多教师受到学生的伤害足以让我们警醒。

学校除了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把学生的家长吸纳到这个教育团队中来。谁先把家长的教育培训系统做好,谁就会率先摸索出当前形势下适合的学校教育模式来。

教师为何会家教失败

中国教师报:现实中,不少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失败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鹏宇:教师大都对教育的理解很透彻,但为什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失败率相对较高?原因是教师掌握的知识过多,所以会有很多担心,他们担心孩子因为无知而走太多的弯路,因此他们就会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部教给孩子,而这样的教育不但很难让孩子全部接受,反而会换来孩子的反感和对抗。

有学员分享了这样一段人生经历:他爸爸是中学物理老师,经常会在生活中教他物理知识。小时候,一家人出去吃火锅,他很兴奋地往里面放东西,正准备吃。突然,他的爸爸正色地问:“停!你知道为什么这边的先开吗?”结果他没有回答上来,让他的爸爸教育了一番。整顿饭下来,他吃得索然无味,此后再也不愿吃火锅了。

一个有趣的调查显示,医生职业家庭的孩子体质恰恰不如普通家庭的孩子。我想,原因在于,医生特别在乎健康,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让他吃药,这样孩子的免疫能力就会差。很显然,教师教育孩子大多出于自己的担心,担心孩子未来没有一技之长就拼命给孩子报兴趣班,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滑就赶场似的给孩子报培优班、辅导班、奥数班……

其实,教师不知道的是,即使孩子完全达到了他们的要求和标准,他们依然会担心,他们的担心与孩子是否表现优秀没有关系,而是与一个人的内在安全感有关。只要教师的担心没有了,教育孩子就不会再有太多的掌控,孩子也就不会出现逆反行为。如果教师总是一味地用过度担心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不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教师也会感到极大的挫败感。

如果教师为何教的根本原因只是基于担心而“教”,那么这样的教是送给孩子最差的礼物,也会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先有关系后有教育

中国教师报:您有一个重要观点——先有关系后有教育,请具体解读一下。

陈鹏宇:这其实是一个“教什么”的问题。对于孩子,我们最应该教什么?做人的道理、知识、能力、习惯……这些都很重要,可是我们教这些,结果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很多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虽然很努力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呢?因为好习惯都不是培养的,好习惯是养成的。养成好习惯和培养好习惯的区别是什么?这很重要,这就是“本”的问题搞错了。养成好习惯的“本”在孩子,培养好习惯的“本”在家长。

“习惯”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习”,一个是“惯”。“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是:鸟练习飞行叫作“习”,意思就是践行、行动。《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我造了一个词——“习悦”。因此,孩子能否养成好习惯,取决于他有没有“习悦”,也就是说,当他“习”的时候,他是否开心。当一个孩子在“习”的时候很开心,那么他还想不断地学习,慢慢地,就会“惯”。这就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反之,孩子每天起床后,家长让孩子养成叠被子的习惯,可能孩子一开始不想叠,如果家长的态度很强硬,必须要求孩子这样去做,孩子在被迫答应的情况下,虽然他“习”了,但是却不“悦”,而是不得不“习”。慢慢地,当孩子的不“悦”积压得越来越多,他就会变得压抑。也许有的家长常说:“我的孩子很懂事。”而事实上,越听话、越懂事的孩子压抑的不“悦”就越多,终有一天他会全部释放出来,就会进行强烈的反抗。当家长觉得在孩子小时候把孩子管理得很好,可是到了某一阶段却发现孩子突然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是我们教育的必然。

其实,习惯、能力等都很重要,但有一样比这些还重要,那就是关系。决定每个人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就是与人处理关系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教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内容,反而破坏了更重要的内容,这个更重要的内容就是关系。

我把关系分成了三种,与自己的关系,与别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跟自己的关系好了,你才会体验到一份喜悦;与别人的关系好了,你才会体验到一份拥有;与环境的关系好了,你才会体验到一份宁静……

当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不好时,很少有人能获得真正的喜悦,所以我们不停地去获取更多的东西,想要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快乐。我们不断地期望完成目标,期望完成有条件的那份快乐;我们不断地去迎合别人的需要,加入各种群体;我们不断地更换朋友,去寻找短暂的拥有式的快乐。我们再看看更大的关系,我们不断听到地震、海啸等这样的消息传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因为我们人类跟环境的关系出了问题,当我们不断去开发地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平安与安宁。教育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不断去开发孩子,按我们的想法要求孩子成为我们所想要成为的人,孩子怎么会有喜悦?当孩子长大后,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孩子都无法真正为自己而活,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成人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跟孩子处理好关系的过程。当关系好了,一切都会好。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如果你们的关系很好,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知己,那么,无论你让他去做什么,他都会愿意去做。在这个基础上,当我们再去和孩子谈理想和目标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听取你的意见与建议。而我们在很多时候,习惯性地把自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孩子,破坏了与他们最重要的那层关系。

外在关系出了问题,是因为内在心灵有了缺憾。所以,我们不能单单注重外在“术”的训练,更要注重教师内在心灵的成长,这是“道”的修炼。

 

 

豫ICP备2022005898号     版权所有:河南道本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中州大道天伦路龙都汇大厦A座7层道本教育   技术支持:新云搜